摘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管理学界和政商界人士大多将企业的战略思维或者战略作为企业的成功关键,但管理理论和企业成功的思维关键,是商业战略思维向商业模式思维的转化。 ...
综合报告全面反映各类国有资产基本情况,专项报告分别反映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等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由于改变了主要的经营重心,银行在股东和自身的盈利压力下,不得不利用其庞大的货币资源和垄断经营权,在偏离传统主业的更广泛的范围,以更广泛的手段,挖掘更多的交易机会,寻求更多的利润来源。毕竟,管理是对市场和客户的耕耘培育的方法和制度。
从资源总量的角度来看,政府各部门已成为银行的首要业务对象。一个个独立的精确计算的利润中心,培育出新的员工的观念,从我以为银行添砖加瓦为荣转变为这样对我有什么好处。然而,整体性的、互相纠缠的、更多依赖于复杂的结构而不是简单的基础能力的金融交易,在最终承债人天然存在的经营、市场、政策,甚至道德等天然风险面前,不仅不能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反而更容易扩大风险的波及范围。最终实体企业得到的贷款常常比同期的shibor利率高出30%—50%,普通企业高得更多。而一家银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是需要时间和一以贯之的精神。
在政府方面,在大政府的环境下,基于比GDP增速更大的财政税收也达到了更大的体量,并以各类财政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的方式流向市场。另一方面,不仅有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更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小贷公司等新金融的蓬勃发展,这些正逐渐侵蚀着商业银行的各项传统业务领域,银行在总体金融市场份额逐渐下降。今天的活动,上午主要是讨论宏观经济,我借这个机会简单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中国基础能源从煤到电,还有其他的各种各样要发展的新能源,这里面的经济利益怎么引导大家越来越多使相关结构从不平衡转到优化平衡?相关的改革是一定要实质性推进的。IMF已调整了对中国2018年的预期,稍微抬高一点,认为中国今年应该是6.6%的状态,与洪董事长说的预期高度一致。这个局面是来之不易的,现在这个企稳向好,不是前几年一般宣传用语意义的,而是从2015年下半年到现在,已经有两年多平台状态的运行,龙头指标的具体量化,是很窄的一个6.7%-6.9%的运行区间(去年上半年是两个6.9%,三四季度6.8%,全年还是6.9%),亮点在增加,但是需要巩固。防火灾,当然非常重要,火灾隐患不能不防,但是应怎么样推进呢?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本是常识,居然来了个真刀真枪,刺刀见红。
去年6.9%的GDP增长速度旁边,特别值得看重的就是结构上确实继续得到一定的优化,一系列综合指标表明,在就业情况相当不错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经济生活中的亮点,在支持着整个发展能够按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取向继续往前走。我们可以不太计较细微的速度差异,总体来说要争取促成市场预期的稳定性,我觉得这个市场预期会在过了临界点以后一下成为共识,进而这个共识会引导分散决策的市场主体他们的行为,整个局面就会真正成了L型尾巴拐过来以后,使之得到确认。
整个宏观走势还是要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已强调的纠正错案冤案,要动真格的,再推到整个司法体系怎样符合现代化的要求,这当然也是攻坚克难的改革任务。新的一年里情况也在变化。刚才洪理事长讲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重点问题等等,我听了以后深受启发。
地方政府原来的隐性负债,有了预算法的修订以后,已开了前门,另外一边原来的融资平台明确要求市场化转制关了后门,剩下的中间地带,本来有一个鼓励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方针,现在整个氛围似乎是PPP又成了大问题,地方的感受上就是都不能动了,似乎是在叫停,我说根本就不可能是叫停,但是点刹车是很明显的。比如大家都认同要环保,但实际生活中动不动就搞成环保风暴,以为靠运动能解决问题,结果逼得很多低端社会成员的生计都难以维持。这些不客气地讲,是低级错误,计划经济也得想着煤改气后面的供应怎么跟得上。新常态说了这么多年,新早已明朗,而常怎么实现出来就在眼前,应该乘势而进。
从短期到中长期供给侧改革主线上我们的攻坚克难,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具体的很多啃硬骨头的事情,体现在一些社会热点上。
借这个机会简单谈这几点不成熟的看法。第四句话,乘势由‘新入‘常。
速度现在高一点低一点儿,不是关键问题,在可接受速度区间之内,主要是聚焦怎么以供给侧的改革来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企业改革就更不用说,讲了这么多年的混合所有制,实际生活中见仁见智,各种观点往往说不到一起,但是形势比人强,如果越来越多在创新中间推行PPP,很多投资主体天然就是混合所有制,不混合不行,民营企业参加进来了以后,政府内在动机天然就不想自己一股独大。如果这么折腾着来,在很好的概念下这样去做工作,再好的形势也可能会被毁掉。在社会的影响力方面,现在已经很清晰地有社科院以全套的指标分析,最后客观地生成的评价:我们是核心智库的地位,是很多家智库里最后以较低比重产生出来的几家核心智库之一,即把我们评为平台型智库的核心智库。大家都非常积极、共同努力地来参加一系列的研讨。(本文系贾康先生2018年1月27日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年会上的发言) 谢谢洪理事长,大家好。
还有中国的司法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已经在试点推进,洪董事长刚才说到的一些值得特别肯定的进展,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还可以拭目以待。十九大又给出了一系列大政方针层面的指导,要求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当然大家还要继续努力。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长期宏观经济形势 。
市场上现在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共识,走向预测上,说什么的都有,悲观的是说还会很快转为下行,乐观的则说会重归7%以上。我感觉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院的发展跟宏观上要求的稳中求进高度一致。
王广宇院长也是学者型的企业家,百忙中精心组织研究院的活动。比如环保,现在讲怎么严格执行一些标准,当然有必要,但要从经济生活长期来看,应该是改革我们的能源和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一种内生的、大家自觉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经济行为,那么就得攻坚克难。有一些东西,现实生活中有客观需要,怎么把它阳光化,怎么把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提供出来?如光说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看起来是在防范风险,实际上逼着风险以更隐蔽的方式运行,这不是一个真正治本的好办法。我们今天这个会是四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大家来研究问题,同时又是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的年会。
我们顺应时代要求,大家走到一起来寻求创新发展,在新供给研究院的定位上是智库,近些年,在稳中求进的过程中掌握好既积极又稳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有需求、缺供给的突出矛盾,需要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需要把主攻方向放在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上。
在乡村振兴方面,如果以落实农民土地财产权为重点,实现农村改革的重大突破,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源被盘活,估计每户农民每年可新增收入1.5万元左右。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需要从三方面入手。
城乡结构变革将释放农村大市场的潜能。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产业变革的新动力。
这就需要从法律上赋予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物权属性,形成保障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制度安排,并逐步实现城乡资本、土地和住宅市场双向流通。发展需要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我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关键是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稳定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的长效机制,扩大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例如东北振兴,关键是以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重要目标,以调整国有资本布局为重点,以发展混合所有制为手段,以开放合作为动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依据国际经验判断,2020年到2035年是我国由中高收入阶段迈进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要避免两极分化,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需要从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无论是乡村振兴战略还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新动力。消费结构升级将不断创造增长新动能,预计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能扩大至50万亿元人民币左右,13亿人的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并将继续成为产业变革、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务实推进自贸区网络建设,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节点。